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9部门重点
推进碳中和,科技创新成为重中之重。 8月18日,科技部等9个部门统一提出支持到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2030年实现CO2排放高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措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碳排放“大户”碳减排。 业内人士分析,高科技低碳技术推广的主要挑战来自高成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各产业主体能够积极采用高成本技术。
瞄准重要领域
要实现碳中和,哪个领域很重要? 9个部门突出了重点。 《实施方案》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碳减排,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CO2排放高峰
根据国际能源局( IEA )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主要来自能源发电和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和建筑业三大领域,分别占43%、26%、17%,是碳排放量的“大户”。
同时,这些碳排放者有能力采用高科技低碳技术。 “这些产业内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大,有能力、有资金、有经验、有资源,采用高成本的高科技低碳技术进行节能减排。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说。
“我们应该优先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碳排放问题也是如此。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用电最大的工业有序用电后,为高能耗、碳排放大的重点产业减少碳排放,也能为碳中和的冲刺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问题? “针对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减排需求预测,系统地提出了科技支撑CO2排放高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科技示范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 推进科技成果产出和示范应用,为实现CO2排放高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部相关人员说明了《实施方案》公布的目的和意义。十大行动精准发力
为推进上述高碳排放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减排,《实施方案》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同时推出10个科技支撑CO2排放高峰碳中和
在能源领域,《实施方案》提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活动。 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立足以煤炭为中心的资源存量,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新能源收敛能力,推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等。 具体包括实现工业清洁高效的煤与煤清洁转化,克服零排放相近的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技术; 开发低能耗10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全流程配套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等。
在工业领域,《实施方案》提出了低碳和零碳工业过程重建技术的突破行动。 针对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实现高碳工业过程零碳和低碳重塑与去噪到2030年,形成降低粗钢、水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实现低碳流程再生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在城市化和交通领域,《实施方案》提出了城乡建设和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方案。 围绕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具体包括太阳能发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交通能源自动接触及多能转换、交通自动接触能源系统高性能和高弹性等技术的研究、轨道交通、民航、水运和道路交通系统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研究、绿色智能交通系统
“在重点领域落地推进低碳技术,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 ”对此,林伯强认为,通过提出十个具体行动,科技创新可以支撑碳中和。
“科技部将加强机制保障,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加强技术成果产权保护,确保《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说。
落地的普及是个难题
“高科技低碳技术落地推广的主要难点是高成本。 ”王鹏直言,对于重点领域的碳排放者来说,采用新技术需要更新原有的生产流程、设备和人员,投入成本总体上不是小数。对此,《实施方案》提出经费支持方案,要建立CO2排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动投入,支持重大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重大示范工程落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将实施“国家碳中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专项。
王鹏对相关领域内的大、小企业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规模以上的企业,可以通过设定考核指标、提供技术支持、信用支持和科研团队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 对于比较分散、碳排放比较少、但也是重点产业的中小企业,要宣传教育和财税组合拳,同时由政府机关牵头、科研机构,共建基础设施供大家使用。 ”王鹏说。
另外,业内专家也摆脱了科技的推动,对重点领域的削减提出了建议。 “如何让企业受益并保持新技术的长期运营,鼓励一些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转型,比如建设统一的电力市场。 ”林伯强建议:“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也可以和绿色低碳消费相结合。”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消费相结合方面,北京已经生动实践。 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的“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拉开帷幕。 该活动将绿色消费与碳定价相结合,消费者可通过“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建立个人碳账,刷卡低碳生活兑换积分,为参与绿色生活季的企业兑换优惠折扣券。 同时,参与活动的企业门店进行节能改造、节能运行等产生的碳减排将减少和抵消企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