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网约车曹操出行卷入裁员风波。
网约车也缩编?传曹操出行裁员40%
图/摄图网
继多个互联网大厂“击鼓传花”式裁员后,网约车领域的新秀——曹操出行传出裁员传闻。
该传闻源自凤凰网科技于2022年6月8日发布的一则消息:多位曹操出行员工反馈,曹操出行正在裁员。多位员工称已收到公司协商离职通知,收到通知当天即走,部分员工的赔偿为“n+2”。据了解,裁员比例在40%左右。
在脉脉社区,有网友晒出曹操裁员的话题截图,截图中“毕业”一词为互联网“裁员”黑话。图源/脉脉截图
“大厂也开启裁员,创业公司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公司回应:调整属正常的业务优化
针对“正在裁员,裁员比例在40%左右”的消息,曹操出行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次调整属于正常的业务优化,裁员为不实消息。
“曹操出行裁员40%”话题近日还登上微博热搜,公司的回应遭网友疯狂吐槽。
对此,有网友表示“裁员都说得这么清新脱俗”、“裁员就裁员,说得那么虚伪”,“‘业务优化’这个词用得好”。
甚至有网友揶揄道“但凡你这话有点道理,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
你怎么看呢?
企查查显示,曹操出行自今年来,确实多次因劳动争议的案由被起诉。
曾是全球独角兽,多次被约谈
企查查显示,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背靠吉利,运营主体为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是吉利集团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平台。
不同于滴滴车型混杂的C2C服务,曹操出行面向B端企业客户,优势在于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2018年,曹操出行完成10亿A轮融资,成功跻身“全球独角兽”行列。
2021年9月,曹操出行宣布完成金额达38亿元的B轮融资,是2020年以来网约车出行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据《财经天下》周刊消息,2021年,网约车市场迎来了一次“监管大地震”,曹操出行先后四次被政府约谈。
最近一次是2021年11月,因线下揽客等多种营销手段、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开展非法营运,扰乱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等,曹操专车被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约谈。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让网约车市场进入“订单荒”阶段,网约车司机收入下降50%。而曹操出行对司机佣金比例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给曹操专车“裁员传闻”埋下了伏笔。
网约车的动荡与调整
网约车行业的日子最近并不好过。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仅为4.76亿。相比2021年4月份网约车7.6亿的订单量,暴跌近3亿单。往年是打车旺季的4月,出现订单下滑,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
进入6月,全国疫情都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但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网约出行离不开人的流动。疫情导致很多人不敢轻易跨城出差,像原来比较赚钱的机场、火车站的订单也大幅减少。网约车行业要恢复元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除了外部环境不理想,今年以来,曹操出行内部也频传战略“大调整”。
今年4月,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出任曹操出行董事长,原董事长刘金良职位变更为董事,原董事李东辉退出董事职位。现曹操CEO龚昕原为滴滴出行高管,2021年5月,龚昕出任曹操出行CEO职务。
做国民专车,曹操出行够“资格”吗?
新董事长上任之际,4月曹操出行便公布了“N?”战略落地半年的效果,并发布了两条新的产品线“专车”与“惠选”业务。
曹操出行CEO龚昕表示,曹操出行用户数已超过1.2亿。专车业务的定位是“国民专车”。
用曹操出行CEO龚昕的话说:我们希望这是每个人都坐得起的车,不再让“专车”等同于“贵”和“精英化”。
“国民专车”听起来立意很高,但剥去其高大上概念后会发现,曹操出行看似是错位竞争,但似乎还是在打价格战/补贴战。
因为重资产且相对依赖于吉利的原因,曹操出行在补贴换用户上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再加上龚昕和刚入职的董事长周航都曾是“反补贴党”,曹操专车业务的推出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曹操是有引进新鲜血液,同时老团队也保留了挺多。”面对坊间对于曹操管理层“大换血”的质疑,上述曹操负责人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5月,周航成功创立中国第一家预约车服务平台易到用车网。2017年4月20日,包括周航在内的三个易到用车的创始人发布联合声明,正式辞去易到所有相关职务。
据丁道师回忆,“业内人士对周航的评价都很不错。只不过在和滴滴竞争的过程中,周航有些太理想主义了,错失了很多机遇。”
来源 | 凤凰网科技、时代周报、企查查、《财经天下》周刊
网约车 我要反馈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加载中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