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贡城:长城上的和平使者

广告位

万里长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它在海边、在山上、在平原、在戈壁,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无数的城池关隘组成了…

万里长城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它在海边、在山上、在平原、在戈壁,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无数的城池关隘组成了雄伟的长城,在这些城池当中,有一座城池尤其特别。款贡城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位于陕西榆林的镇北台东侧,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长城建筑体系。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的发展。这座城池的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长城之上 官方会盟

款贡城背靠长城,环抱红山,地势险要,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总占地3.3万平方米,与长城共用北墙,并设有两道城门,是蒙古部落首领和使者入城朝贡的必经之路。其中,东门称“通衢门”,取四通八达之意;西门称“抚柔门”,取怀柔安抚之意,两道城门之间有一座城台,城台顶部原有敌楼一座。款贡城是长城线上唯一一座接待来使、举行会盟的地方,北墙上的两道城门又是北方民族代表入关的唯一通道,所以在设计建造时结构严谨,布局工巧,整体建筑宏伟壮观,是当时整个长城线上最宏大的建筑群,彰显了明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泱泱大国的赫赫威严。

款贡城遗址门额上刻有三字,由榆林著名书法家史书博先生题写,其中“欵”取“通欵、款待”的意思;“贡”是“通贡、朝贡”之意,短短三字便已说明了此城的重要职能。通款、通贡是蒙古封建主与明廷之间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隆庆议和”之后,蒙古部落与明朝的政治、军事关系逐渐缓和,他们经常派遣使者携带牲畜及其他特产来大明都城为皇帝献礼,称为“进贡”。对此明朝会以较高的价格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布帛绸缎、衣服、医药、各类生活用具等让使者带回,同时送给一些银两,称为“回赐”。所以实际上款贡城是明朝廷为安抚牧马南侵的蒙古部落而修建的官驿,主要供当时的蒙汉官员之间进行商洽、会晤、谈判、贸易、受贡、赏赐等活动,也被称作“官市”。

蒙汉两地 和平使者

明朝隆庆,万庆年间的互市贸易十分繁荣兴旺,互市贸易的发展使蒙汉两族的商业往来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阶段,从仅有“朝贡贸易”拓展到更为广泛的民间贸易,从以奢侈品为主体的贸易发展到以生活必需品为主体的贸易,从而促进了蒙汉两族社会经济的全面大发展,正如当时宣大总督王崇古所言:“许以贸易,以有易无,则和好可久,而华夷兼利。”

互市贸易发展以后,民族团结取代了民族战争,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隆庆五年后,蒙汉两族人民“交易不绝”,“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款贡城从明万历三十六年启用到清光绪元年,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蓬勃繁荣发展。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款贡城已几近湮灭,现在只剩下这些历经沧桑的残垣断壁,不过,目前地方政府已经着手抢救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址,2005年和2010年,款贡城遗址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进行了专项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2010年,清理了款贡城内部分积沙,2012年—2014年先后实施了镇北台、款贡城保护加固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款贡城会像百年前一样,傲然挺立在天地之间。

款贡城作为明长城线上唯一一个官市,是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关系的见证,也是研究明长城、明代边防军事体系、明代边疆史、明清两代民族交流史和榆林地方史的重要实物。城墙斑驳了回忆,灯火拉长了身影,款贡城在沧海桑田中巍巍伫立,在长久的岁月里,守护了无数子民免于灾难。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